动力电池退役潮已至,政策与资本双重驱动下,一场关于资源、技术与渠道的产业竞速正在中国新能源战场全面展开。
工信部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,全国动力电池回收企业数量已超过1万家,而进入工信部“白名单”的正规军仅有156家。中商锂新能源科技(惠州)有限公司作为其中一员,正加速布局全国回收网络,构建从回收到再利用的产业闭环。
市场爆发与政策红利
2025年,中国动力电池退役量达到120万吨,这一数字如雪崩般增长,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600万吨,形成千亿级市场空间。
然而行业繁荣背后暗藏隐忧。当前我国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%,大部分废旧电池流入非正规渠道。
那些“小作坊”式企业采用火烧、简单打粉等粗放手段处理电池,不仅导致有价金属浪费,更埋下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。
国务院今年2月审议通过《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》,首次提出“全链条管理”战略,要求构建规范、安全、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。
与此同时,工信部新版《行业规范条件》大幅提升技术门槛:锂回收率从85%提高至90%,破碎粉料回收率要求≥98%。这些政策如同筛网,正在快速淘汰落后产能,重塑行业格局。
白名单企业的领跑优势
在这场产业升级赛中,中商锂新能源科技(惠州)有限公司作为工信部认证的白名单企业,已建立核心竞争优势。
该公司构建了“回收-分选-研发-制造-运营-监控”端到端数字化体系,通过区块链与AI技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,精准评估电池余能。
在技术标准领域,中商锂参与起草《梯次利用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安全性要求》等团体标准,填补行业空白。
这些标准为梯次利用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统一标尺,推动行业从无序走向规范。
产能布局方面,中商锂惠州基地建成自动化拆解线,年处理退役锂电池能力达数千吨,通过柔性处理控制技术实现多规格电池的高效处理。
公司正加速向全国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网点,通过与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,编织覆盖多区域的回收网络。
梯次利用的场景革命
当一块汽车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60%-80%,它的价值生命并未终结。中商锂通过创新技术让这些电池在多元场景中重获新生,延长使用寿命5-6年。
超兔换电平台成为两轮车市场的颠覆者。该平台集成区块链、IoT、智能算法等数字技术,为快递、外卖行业的低速电动车提供高性价比换电服务。
通过以租代售模式结合GPS追踪与实名认证,中商锂确保每块梯次利用电池“放得出去、收得回来”。
在储能领域,中商锂将退役电池创新应用于:
1:家庭储能系统:为欧洲、美国家庭提供经济型能源解决方案
2:户外便携储能:满足露营、应急用电需求
3:通信基站备用电源:替代传统铅酸电池
这些场景创新极大提升了退役电池的剩余价值。据测算,通过梯次利用后再进行再生利用,可使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提升30%以上。
线上询价开启数字化回收
为打通回收“最后一公里”,中商锂上线数字化询价系统,为全国客户提供即时透明的交易平台,该平台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,使正规回收企业的报价竞争力提升15%,有效缓解了“正规军吃不饱”的行业困境。
未来战场与绿色使命
随着2030年全球退役电池回收量预计达到830GWh,资源争夺战已悄然打响。动力电池中含有的锂、钴、镍等金属,回收再生量可满足未来30%-55%的原材料需求。
中商锂正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电池残值评估技术研发,制定梯次利用失效标准,构建更精细的电池价值评价体系。公司同步探索“回收网点+换电柜+储能”三网融合模式,打造城市级电池循环利用基础设施。
在政策强力驱动下,动力电池回收产业正从混乱走向有序。未来五年,白名单企业产能利用率有望从不足30%提升至70%以上,技术先进、渠道完善的企业将成为最大赢家。
中商锂的崛起之路映照着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进化轨迹——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,从粗放回收到精细利用。
随着线上询价系统的开放,全国回收网络的铺开,以及超兔换电等创新模式的推广,退役电池这座“城市矿山”正在释放真正的绿色能量。
当156家白名单企业在技术、渠道、模式上持续突破,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最后一块拼图正在完美嵌入,为全球碳中和目标提供“中国式回收”样本。